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闪电发言——姚晓迅:基金会官方背景的罪与罚
2013年01月08日 作者:姚晓迅

姚晓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部主任

 

我服务于一个公募基金会,在当下的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基金会一般来说总是与官方背景有关系。而我下面讲的都是指这一类组织,不是特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是要说明的。原来我报的题目是“官方背景的罪与罚”,这个题目大了一些,而且比较消极,但为了在这种场合下可能更有积极的思维,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进行批判,所以就稍微改了一下题,通过改动来回应一下这两天听的观点与发言。


我的基本观点是:有官方背景的公募基金会,应该对自身做出调整,从原来的单纯的拾遗补缺功能向服务公众有一些转变。

上个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前几年是公募基金会的兴盛时期,那时候有几家公募基金会和官方背景的组织在包打天下,很热闹,这类组织都无一例外地奉行这样的原则和策略:向社会募集款项,协助政府解决政府公共财政不足的问题,在教育、扶贫等领域内扶助弱势群体。这是通常很流行的做法,这种做法是拾遗补缺。被很多组织定位为自身的功能,拾遗补缺这种定位确确实实是高举着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大旗,在体制内正式组织,独立深入制度空间内,并寻找公共空间,并且定义了自身的活动空间。拾遗补缺的定位使官办组织找到了向社会募集捐款的根据,它是如此的有用和有效,以致于慢慢从权宜之计变成一种惯例,甚至成为制度固定下来,这种拾遗补缺的功能被基金会当成最优先战略选择。


但是随着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官办基金会资助的领域越来越被政府所接受,资助需求在萎缩。另外一方面,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有实力的公益组织不断进入公益领域,公益领域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官办组织的竞争力在相对削弱。越来越多的竞争使得拾遗补缺活动空间缩小,这是必须面对的困境。


实际上在我看来拾遗补缺这种功能没有什么不好,是这些组织应该做的,但是“应该做”不能当作单一的,或者是特别重要的功能,应该寻找一些其他的功能补进去,这样对组织的自我更新也是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这几年有官方背景的公益组织实力不断地增长,他们有相当的实力,因此理所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辅助性、补充性社会功能外,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应该创造新的活动空间。一般官办组织的优势在于面广、地域宽、工作网络广泛,另外,它也有积累下来成型的项目品牌,这些东西都为官方公募基金会发挥更多作用提供了基础。可能和非公募基金会比起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在于“公募”两个字,可以面向更多的公众。但是公募基金会如果真的放下身段,谦卑地服务公众,可能会有更多的用户。谢谢。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