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为慈善信托“袪魅”!信托能否成为公益“出圈”的机会
2020年12月04日 作者:广州日报

公益能否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这个充满幸福感的问题,另一面映射着残酷的现实:2016~2019年,中国内地捐赠额占GDP总量比例均不足0.2%。但截至2019年8月底,中国已有5511家慈善组织,一年后,增至7825家。

从公益圈走出来,让公众参与慈善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出不了圈,意味聚焦社会问题的草根机构可能随时因筹款不足而面临生存难题。人们不断发问:答案在哪,“出圈”有可能吗?

11月26日,“基金会在慈善信托中的角色定位”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平行论坛在广州日报慈善空间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开始了一场针对慈善事业的数小时复盘分析,抽丝剥茧,在社会多方角色的互动中,逐渐找到“出圈”的新可能。

关键词,是一个在过去4年保持神秘感的慈善新“玩法”:信托。

充满希望的答案

区别于传统的直接捐赠,慈善信托指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委托人意愿管理和开展慈善活动。这意味着,每个人无须花多少时间成本,就能深度参与慈善事业,同时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而且可持续。

简单的随手捐,不一定能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专业的项目筛选和执行将其具象化。而慈善信托恰恰突破了这方面的难题,因此在其出现之初,便被不少人视作撬动更多外部资源进入公益圈的新方法。

在平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的高传捷亦是深信不疑。他是原中国银监会非银司司长,参与了我国《信托法》《慈善法》立法工作,退休后,依旧抱有一份使命感:“我希望让大大小小的慈善信托,多如繁星般地撒播到广大城乡。”

平行论坛上,高传捷回忆起一段国外的经历:“在一个地方,小桥、图书馆、民宅、博物馆都钉着小牌子。”他对小牌子好奇,走近一看,“全写着各种慈善信托。”慈善信托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社区。但高传捷更关注的是,“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他看来,慈善信托并非超高净值人群的慈善工具,相反,广大人民群众如果希望打造属于自己的公益慈善项目,也可以选择慈善信托,当到处都是慈善信托时,人们就知道,公益慈善就在身边,大家都会学,而社会风气也就随之变化。

然而,距离《慈善法》从立法层面提出“慈善信托”概念,至今已有4年。上述的一切均处在人们的想象之中。无论是政府部门、信托公司、慈善组织还是公众,对这一概念望而却步。

过去4年,全国累计备案的慈善信托数量仅487单,虽然几乎每年慈善信托新增数量都在翻倍增长,但每一年成功备案的慈善信托总体规模变化不大,而且总体数量占总人口比例也远远低于不少业内专家的预期。

目前,慈善信托一定程度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数量和规模只是表面。

高传捷补充道,部分慈善信托价值观并不旗帜鲜明,不知最终应该带来哪些变化。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于健则认为,慈善信托的捐赠发票依旧未有解决方案,信托法律结构与相关法律冲突也有待明晰。

挑战重重,慈善信托会是“出圈”的新机会吗?

混沌中,找不到方向

这场平行论坛上,问题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逐渐明朗。

受邀参加论坛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剖析道:“信托之义,是因为信任,所以托付,信托机构是按照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原则运作的一个服务机构。基金会在欧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形式,欧美多数的基金会是以慈善信托的形式存在的。”

他补充道,来到中国之后,信托异化成了受人之托待人理财的资管理财机构;基金会则成了实体化在民政部门登记由主管单位的组织化机构。

窦瑞刚认为,信托作为一种委托服务,实现委托人的意愿这一概念并不应和保值增值划上等号。然而,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中,个人乃至慈善组织往往将设立慈善信托的目标和作用,视作慈善财产的保值增值。

同时,基金会往往忽视了其本身是特殊形式的信托机构,捐赠财产具有受托财产的天然属性;而捐赠人的意愿、捐赠人的价值观得不到组织保障;基金会作为受托人的信义义务,即忠实于捐赠人意愿、谨慎管理捐赠财产的义务也被忽视。

信托定位模糊,基金会使命也漂移了。

中航信托有限公司家族信托事业部副总经理、慈善信托负责人上官利青表示,慈善信托最核心的功能在于帮助委托人实现慈善意愿,根据委托人意愿帮助委托人筛选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并跟进实施、反馈调整的能力建设特别重要。

这一问题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后续挑战。

高传捷说,全国仅68家信托公司可以成为受托人,“广大城乡人民慈善信托服务获得有现实困难。”但国内基金会逾8000家,分布广泛,且服务宗旨和范围多样化、专业化,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与各类慈善服务经验,完全可以向全社会提供更加贴近、便利的慈善信托服务。

他认为,慈善信托的主力,应是基金会。

问题是:本应更加了解慈善信托的基金会和慈善组织,恰恰可能是不懂慈善信托的运作机制的一方。与此同时,大多数基金会仍是筹款+运作型基金会。窦瑞刚分析道:“我们的基金会自己募钱,自己花钱,既不做保值增值,也不做资助,社会服务机构缺少基金会的资助资金,自然而然生存痛苦。”

在窦瑞刚看来,慈善信托和基金会未来要健康发展,其中一个关键便是大家都要正本清源,回归到其在社会慈善事业价值链中的角色和定位中去。而汉正家族办公室(广州)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法工委基金会专业组主任、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基金会与慈善信托专业委员会(筹)召集人胡仕波则总结道,基金会应在今后的未来争做受托人,通过发展慈善信托,逐渐转型成为资助性基金会。

这一天只是一个开始

在多位专家学者看来,专业机构深挖垂直领域,这才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之道。

“我们必须互相走近,厘清彼此在慈善信托中的定位,一步步尝试,并清楚我们希望带来的改变,才有可能给慈善信托带来更大的发展。”参会相关专家表示,慈善信托将为慈善事业带来巨大的能量,为社会痛点的解决带来动力,但前提是边学边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论坛只是开启社会多方探索慈善信托的第一步。现场,广州日报慈善空间正式落地,通过‘媒体+慈善’拓宽社会多方合作方式,在慈善空间加持下联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各类社会资源,聚焦社会议题。

而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更是在平行论坛上发起“基金会与慈善信托专委会”筹建召集活动。郭媛表示,促进会成立至今已发展130多个会员,涵盖社会多个领域,“我们正是希望基于这一平台,联合多方打造可持续地实践和交流平台,为慈善信托等议题赋能。”

值得关注的是,该专委会由胡仕波牵头发起,同时也有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广东省丹姿慈善基金会响应加入,接下来将链接更多信托企业、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各界专家学者加入,通过课题制作、研讨会、个案指导等方式探索慈善信托发展之路。

“这个平台很有必要,大家就要在这里不断探索问题和讨论,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为整个行业的框架带来足够的经验基础,随着实践不断的推进,平台的意义也会日益增加。”高传捷透露,“期待下一次,专委会已经挖掘出一些痛点和解决方案。”

在他看来,这个行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一切都将值得。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 通讯员 黄蕴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