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时代变迁中的互联网与公益
2018年08月01日


非常高兴福建同心慈善基金会广普法师和敦和基金会熊敏华邀请我参加“传统智慧与公益人才养成”的研讨会。公益人才培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创新、创变的移动社交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变革,这种变革背后实际上是新媒介赋权下社会关系在跨越时空中的解构与重构。就今天演讲的题目,我想与大家分享以下四个观点。

 

1、互联网即人的器官

 

现在移动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须臾不可离他们的手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购物消费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已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借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的话语,我们说互联网即是人的器官。互联网人的延伸,改变了人的态度与行为。记忆知识不再是那么的重要,我们可以在百度等上随时查阅有关的知识,但理解力与共情力却是给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互联网不仅仅是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需要提升人的行动与改变的能力。

 

2、互联网本质上是公益的

 

互联网本质上是公益。互联网所带来的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让我们开始重新认知产权中的支配权与使用权。传统经济学中两者是合二为一的,但互联网时代使用权却是可以做到基本免费。如果互联网公司有更多的组织、机构以及个人使用它们的平台、软件等,公司就越可以做大。平台越免费,使用的用户越多,互联网公司就越有发展的空间。摩尔定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进步,超出我们的想象,技术产品的成本会不断降低,性能与功能也会不断增加。原来资本是消耗型,现在资本似乎可以复制。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带动了政治、文化上的改变。文化与智慧是需要有发展的社会根基的,互联网提供了文化与智慧发展的别样土壤,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在这里讲传统智慧的重要原因。

 

3、互联网即信任转型

 

我们很多人已经看到,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经济转型、政治转型以及社会转型,但我认为,从本质上讲,中国社会的跃迁实则是新媒介赋权下的信任转型。我们看到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所谓的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重要的是社交移动时代!社交移动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区别?互联网不简简单单是信息的流动,更多是人与人的意念和认识的连接,导致信任关系的改变。原来可能是对权力、权威、财富、身份、地位等的信任,现在信任的基础越来越回向于个体,我自己喜欢什么,我就会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自己思想、意念的倾向性越来越成为连接的媒介。

 

今天坐在这里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为了公益,为了社会更加美好的愿景,我们聚在这里。公益连接人的背后,其实需要信任的基础。信任是如何建立和如何摧毁的,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大家可以听到我刚才讲的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似乎是非常乐观的,其实我恰恰认为转型社会中,互联网对信任的解构与重构是非常残忍的,因为互联网信任是毁灭你,与你无关的逻辑。我不同意,我可以不改变你,也不会去与你争论,总会有同道中人与我相印。公益人才的养成,更需要建立在大众的信任基础上,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心性;公益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公益行业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志业。因为公益的根在每个人的心上。

 

4、互联网最本质的是生命的相互唤醒

 

在信任转型的基础上,公益传播不仅在公共性以及利益层面展开,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生命底色上的延展。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公益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者专家对公益人的教化,也不仅仅是对专业化、机制化、工具化的追求,更应当是生命的觉醒与生命之间的唤醒,学界与业界本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王阳明曾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强调的是我们生命的自我觉醒以及相互唤醒的能力,强调的是以开放的心态,不去强求什么,只是在接受中反思,并努力行动,在行动中不断试错与调整,找到更好的方法,达到公益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互联网公益首先要了解的是,你生命的底色是什么?


总之,移动社交时代,互联网成为人的延伸,甚至是人的器官,已超越了仅仅是一种隐喻;互联网本质上具有公益的性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背后实则是信任转型;互联网即因陀罗网,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意念、意识、认识等的流动,给人带来生命觉醒与相互唤醒的可能性。因此,互联网公益为公益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公益传播不仅在公共性以及利益层面展开,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生命底色上的延展。公益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公益行业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志业。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