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互联网技术在公益行业的应用——开放、跨界、共享
2014年12月20日

上半场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也在改变公益行业的生态。互联网不仅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公益组织在一夜之间昭告于天下,还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今天的论坛邀请到几位商业界人士和公益界人士一起跨界探讨,来自商业领域的嘉宾分享了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传播、营销以及管理,公益界的先锋则讲述了他们在大互联时代的探索和创新。


平行论坛嘉宾:


段德峰  共益巷总裁  

蒋健      Oracle用户组社会经理  

苏志国  时趣互动营销VP  

张有明  TopU.com CEO  

王岭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法律及公共事务部公司及政府事物高级经理  


蒋健:从2048游戏看非营利用户组社区的运维


玩过2048游戏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验,每一次滑动都是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玩游戏的过程中会建立起方向感。这个方向感其实对我们非营利社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非营利社区它没有GDP,它没有KPI,它无法像企业和政府靠硬性的指标,量化的指标来驱动,所以很多需要我们通过方向感找到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另外,德鲁克说,非营利社区是使命优先的,其实使命就是一种方向感,有了使命,有了方向感,就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但是,即使有再好的方向感,也不能保证这个游戏能继续玩下去。按照2048的逻辑,一个和谐的布局是大数和小数各居其所,有层次,有递进,同时这个大数一般在一个角落里面待着的。这样的化学反应就会不断连续的发生。联想到社区,健康的社区也不是一夜造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很难指望它像我们互联网所联想的那种,一夜长出一个社区来。而且拔苗助长,往往会更早导致这个社区的不稳。怎样避免不稳或者异常?其实IT里面有很多这样的经验会告诉你,比如B计划,像现在敏捷的一些方法等等,快速迭代,未雨绸缪来降低这种异常的损失。


当然,业余社区和专业社区差别非常大,造成这个专业社区和业余社区巨大差别的很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是社区背后运营团队的差距。所以,我这里面就要说到一个词,叫社区工匠,我认为工匠其实并不是单指技术,其实指社会上各类专业人士,包括专门负责社区运营的这么一类人士。社区工匠的后面是一种工匠的精神,我的理解,他对实践过程是精益求精的,对最终的结果也是追求完美的。之所以这样,一方面他对这门手艺非常热爱,第二方面他有担当之后,产生出来的一种恐惧感,或者危机感。


所以,今天总结下来,就是游戏跟社区其实有很多关联,游戏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学习的心态不断来提高你自己。社区运营也是这样,需要你一直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一直要有B计划,要有各种担当,要有专业精神。


苏志国: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精准营销


时趣总结的一个简化版的社会化营销的方法论,这个营销应该怎么来做呢?


首先,要观察用户到底是一批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共性。基于对用户很好的洞察和研究而产生内容营销和广告创意,再把这些通过用户扩散出去,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如果内容里带有我们自己最后想诉说的价值,它会带来转化。


这个方法论里的难点在于对用户的洞察,就是我怎么样来了解用户,我们服务的商业公司都会通过大数据系统对用户多分析。如果没钱呢?用心也可以做得到。如果用小米的话来总结,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你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如果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时候,很容易形成口碑。前几天雷军在讲,什么样的产品是设计得好:给我一个超出预期的体验的设计是好。


大家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多层次的去看,很多人做一个产品要赚钱,要靠广告拉来更多的人。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很多产品设计不赚钱,就是这个产品设计拿出来,甚至是赔钱,是为了赚用户,赚到用户以后,再赚钱。所以,咱们现在一些公益项目,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有借鉴意义,不要每一个项目都要目的性那么强,可能有些项目就是为了后续的业务做铺垫。


以壹基金为例,它的帐号质量非常高。看它官微里的有壹基金联合救灾这样的一些话题,有几千次互动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这个,这几千人,其实是一个虚拟社区,这些人和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某个人影响了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又影响了另外一个人。中间有些点非常大,这些点就是在他社区里边的一些KOL,一些核心人群,因为他们是我的核心粉丝。


这个社区和社交的概念,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公益组织都做社区,社区和社交一个核心的区别就是我们现在用微信做社交,一个人和你说一句话,这是社交。社区是需要意见领袖的,它是一个社会,所以这也是我想强调的做社区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地方。


在一张图上,我们点开某一个点,我知道某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他干了什么,喜欢什么,假如壹基金要找这个人就很容易和他沟通,我知道他喜欢什么,他干什么,他和谁是朋友(因为了解用户属性)。


张有明:利用慕课实现公益教育最大化


我们在过去一年多,主要是包括跟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实现MOOC从制作开始,到提供平台,到上线运营的过程,从目前数据来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预测一下,MOOC会成为高等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相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许许多多机会都会涌现和出现,对于很多公益机构来讲,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最重要的一点,MOOC本身实现了学分的认证,包括学习课程的一些输送。很多课程在一上线的时候都有几千甚至上万人同时选择,而且是在目前没有大规模推广的前提下。关键一点,学校现在十分认可这样一个过程的学分。


从教学角度来看,MOOC和远程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远程教育更多是把单纯的视频放给一个学生,但是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从课程开始,再到最后的课程证书,以及到微专业,目前为止只有MOOC真正实现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好的线上教学体系。


所以,我们作为一家线上的教育机构,或者平台,更多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包括从课程制作,到MOOC平台,再到这个平台运营一整套的服务。从制作方面,整个课程的制作比以前复杂得多。整个MOOC团队可能两到十个人组成,要进行前期的设计。但是这样一个课程做完了,可以用五到十年。从这个平台来说,更加是我们比较擅长的地方,最后,一个平台的运营。今天需要很好的课程的运营,社区的运营,包括完整的体系和服务。


所以,将来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有机会帮助大家一起做一个事情。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更多是一个合作的思维和方式。MOOC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作为公益机构对别人有帮助,甚至包括对在座各位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现在走路的时候,头上挂着两个字,招人两个字,但是在座很多是公益机构的实践者和前沿的人,我们有没有机会把知识创造的同时拿出来,影响你的目标客户,影响你未来潜在的从业人员,影响未来潜在的募捐者,你只要把这个方式做起来了,成为一个线上的可以自发生长的社区,自发有理想的社区,自发能产生价值和内容的社区的时候,它的真正意义就能出来了。


王岭:云技术助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我们这个主题叫大互联时代非公募组织的发展,大互联时代,基本上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以高移动性和开放性为代表的这么一个互联网时代。


说到移动性有两个最最重要的元素,一个是云,一个是端,最近常常被提起的就是云计算、云服务。


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下我们有一个提供云服务的Office365非营利组织版,这个项目从去年11月份推出来,现在有一些组织已经使用了,比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真爱梦想也申请了,有很多,我鼓励大家能够去尝试一下,这个全都是汉化过的。


我们除了给软件之外,还提供培训。培训师列出了一些365的好处,比如说用了365之后,大家都会有一个免费的企业级的托管邮箱;


第二、通过Lync,可以实现多方的网络会议,非常适合工作人员经常出差,或者项目点分布的比较广,比较散的机构;


此外,通过跨平台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浏览器实现电子邮件、日历、联系人的同步,还可以访问SharePoint网站;这个SharePoint是非常好的协同办公的网站,这是一个网站,大家可以把机构或者小组的文件放在上面。我们经常有这种经验,一个文件改了无数版,邮件发来发出,最后也搞不清楚哪个是最好的版本,通过SharePoint大家可以同时编辑,你在网上得到的永远是最新的一版,并且可以标记出来,这是很好的协同办公的小工具。


另外一个被NGO伙伴们反应很实用、有用的功能是日历共享服务。我们如果要安排一个会,这个会上有六个人,我们是不是要通过打电话,或者发邮件的方式去确认你今天什么时间有空,然后凑一下大家的时间。但是,实际上通过日历共享的服务,你只要去一点开它的日历就能够看出这六个人在哪一个时间段共同有空的时间。


最后,在公益领域在座各位都是专家,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就是力所能及的提供我们的特长,和大家携手。所以,我非常真诚地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合作,大家一起为中国的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也在改变公益行业的生态。互联网不仅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公益组织在一夜之间昭告于天下,还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今天的论坛邀请到几位商业界人士和公益界人士一起跨界探讨,来自商业领域的嘉宾分享了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传播、营销以及管理,公益界的先锋则讲述了他们在大互联时代的探索和创新。


下半场


嘉宾


谢鹏     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线上运营总经理  

莫子皓  米公益CEO  先生

谢栋     公益2.0技术总监  

张军宏  免费午餐CIO  


谢鹏:通过共创建立去中心化的教师交流平台


教学如何和互联网结合,我分享两个重要观点:第一,IT系统一定要以用户为核心,他处于什么层次,你就只能开发这个系统。第二,有人的参与成为一个节点,这才叫去中心化。


我们发现90%的县城老师已经用了智能手机,50%的乡镇中学老师用了智能手机。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基于微信的盒子APP,老师所有的行为可以全部同步到这个盒子上,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这节课实施的效果。


我们给将近400个学校都配备了Pad平板电脑,在学校里基本上开发了客户端。当时是Android系统,我们通过厂商自己定制。每一个学生上的所有课程可以把整个作业同步到梦想盒子上,让捐赠人在MIS或者基金会对外的官方网站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发展MOOC,为什么叫去中心化?


我们现在希望拥有大量资料的老师通过MOOC把自己的资料传递给我们,我们审核比较好的直接分发给全国。这里面去中心化最大的问题是基于精准控制的去中心化理论,这是吴老师自己提出来的想法,所以他认为所有去中心化后面都要有一个精准的控制。所以,我们真爱梦想搭建的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平台。而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为线下,为我们现在的实体所提供的服务。


我的观点是,如果没有线下的去中心化的体系是不具有线上去中心化体系的。我们现在对老师有三级到四级体系,每个学校会有普通老师,种子老师,沙龙讲师和梦想讲师。我们会把沙龙学校分成几个部分,这些老师成长为沙龙讲师,就可以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学校沙龙,这个沙龙可以为本地化的培训提供知识服务。他们可以在当地反复进行培训,这就能有效的解决教师换科和离职带来的问题。


本地化的培训,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真爱梦想仅仅是提供经费上的支持。而基金会对我们最大的要求就是把刚说的这套系统,至少梦想盒子,能够支持到他。除了支持以外,我们还需要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们除了MOOC和资料中心之外,其他所有部分都是基于真爱梦想业务的支持,而MOOC资料中心、盒子、APP这是我们这个小团队的一些探索。


莫子皓:90后的方式做有意思的公益APP平台


我们的公益APP,米公益,我觉得它是按90后的方式来做的。


怎样把公益方式做得更有意思?我们找到的方式是让用户通过简单的健康生活的行动,比如每个星期给父母打电话、每天走一走路,通过这种行动可以拥有大米,我们会把用户积累的真实物资捐赠给公益组织。


真实物资是由企业提供的,通过和企业的沟通,我们发现他们对捐赠有几大需求。第一大需求是政府关系。第二大需求,怎么样让外面人觉得这个公司有爱心。第三大需求,他自己的员工知道他们在做公益,自己工作更开心一点。我感觉利用广告的方式,按照效果进行捐赠,企业比较开心,用户也比较开心,我们就做了这个APP


我们上线一个月,大概一万多用户,学生用户比较多。其实我更希望公益用户多一些,希望他们感觉这个东西有温度,是有意思的事情。我们觉得越往后发展,包括互联网的公益产品,给用户的体验是既要帮助别人,又要开心。我用做APP来实现,这是融入生活的。我获得大米,可以捐赠东西,可以获得意料之外的收益。低成本,或者高收益,用户是超出预期的。最后,我们给出很多用户的反馈,反馈不限于图片和文字。我们现在的活动叫1001夜,给孩子讲故事,捐讲故事的仪器,回来路上听,等于让他做更有意思的反馈。


谢栋:技术嫁接公益


我们最早做传播需求,做2.0的传播研讨会,而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线上的公益箱和极客。


公益箱里会按照分类为公益组织匹配需求,推荐相应的工具;公益箱里还有志愿者管理功能,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一些开发。公益箱和我们的整个培训和整个互联网技术都是匹配的,希望更多人跟我一起来做,因为是众包的项目。另外包括每个工具的介绍,其实也希望有更多人一起来参与。


公益技术改变了公益方式的行为,也鼓励更多技术工作者参与公益。现在已经有些工具,但组织里没有做技术的人。我希望每一个组织能有一个做技术的人提供支持,这时如何让双方进行对接是我们要思考的。所以,我们策划的最后是运用本地的资源解决本地的问题。


在广州,我们把本地的公益极客、高校学生还有草根公益组织连接在一起。因为我们如果做短期的沙龙,或者极客团,可能只有半天或者两天。所以我们引入了高校,高校可以做这样一个持续的跟进。开发出来以后最重要的是后台运营,极客没有那么多时间,需要公益组织做运营。这就需要我们将两方结合在一起,最后才能得出落到实处的东西。一开始可能对公益没有那么熟悉,可以看看公益圈子,这些NGO他们想做什么,你可以提供哪些相应的服务,这是我们的基本想法。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目前在上海跟frog合作,北京是OpenParty,还有清华大学,广州有中山大学软件学院,深圳目前和腾讯合作。以公益机构在广州站做的内容为例,通过沙龙让大家认识并开启讨论:第一,他们想做一个一起进步的众包社区,然后现场一起画出来。第二,他们想给公共提供更多数据。现场有一帮牛人,给他们做了所有的网络数据分析;做完以后,把数据工具提供给他,告诉他们下次怎么做;再顺便做一个内部管理工具,内部管理工具做好了,整个流程就都弄出来了。再下一步,这是新成立的组织,要把现场和微信公众平台做好。


所以,大家会看到,这是根据现场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大家的需求做的。这样的对接很实在,而且所有的项目都会做后续。比如像这样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整个小团队一直在做。我们相当于对接平台的角色。


张军宏  :互联网技术释放公益的力量


我首先讲讲技术,技术看起来是一个效率工具,这点大家都不可否认。技术也是形式改变内容的催化剂,慢慢会变成战略工具。技术成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我的印象里,技术实际上不是技术,所以不要老看技术。


再来,大家都说互联网思维,我把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五个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态方式、方法论体系、工具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两个层次,第一是老大怎么考虑,第二个是具体做这个工作的人怎么考虑。


接下来我跟大家讲在免费午餐项目过程中用到的技术,这是我两年多来的积累,相信是对大家切实有用的。


第一,技术选型。免费午餐选择了一个国外的开源平台,我们拿到基础代码,它不断的升级,他们升级我们强大。前两天我们做大数据分析,群力就有一个做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的,这种技术做肯定好得多。


第二,策略选择。我们把选择软件定位成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对公益组织来说就是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真实业务。我们分层次,比如捐助人,受助人,用这个软件选什么策略。


第三,解决方案。我们执行思路是以投入产出比作为第一标准,然后,如果可能,尽快动手;如果必要,自己动手。云方式为主,开源代码优先,业务无关性,最佳化工作方法。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免费午餐基本上形成这样的结构。


信息化对公益的推动,总结一下,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提高专业素养,改善组织文化。


有一点,不关心技术的组织肯定不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比如我们现在用软件,要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没有这个要求,做不了。然后就是推动效率的提高,促进阳光透明。不太喜欢新技术,不太喜欢玩新工具的人会慢慢自己走掉,因为组织发展太快,个人发展太慢。


总结


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改善传播效果,提高组织绩效,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维护社区的运营等等,有很多作用。但是,能不能取得上面的这些成果,取决于前面的六个字,是否有真正开放的心态,是否有跨界的行动,是否有真诚共享的理念!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