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郑筱筠: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突进
2011年11月29日 作者:郑筱筠

郑筱筠,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谢谢林秘书长,谢谢学诚法师,在座的高僧大德、大菩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题目,我讲的是慈善公益事业,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突进。

    

我先讲一个背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的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宗教在慈善公益领域做了很多事,作用逐渐被政府公众认可,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教在社会慈善领域,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随着宗教信仰的快速增长,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宗教的慈善公益活动日益活跃,这存在一个问题,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宗教应该怎样更好的发展,宗教怎么在日益开放的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措施,那么宗教究竟怎么发展?未来的走向究竟是怎样的,究竟怎样建构自己的服务体系。

    

我们的思路:第一,宗教在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定位问题,第二,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慈善公益事业的角色,第三,当代宗教公益事业将面临很多挑战,第四,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我们中国宗教慈善公益的发展趋势究竟什么样。

    

第一个问题,宗教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社会定位问题。事实上在我们现有的全球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发展起非常发达的慈善模式,比如说美国是民间主导型的慈善模式,英国是政府民间合作伙伴型的慈善模式,加拿大是志愿参与型的参与模式,新加坡是政府主导型的慈善模式,中国的香港是社会多元参与型的慈善模式,台湾是社会福利型的慈善模式,中国大陆的宗教慈善模式正在探索和形成过程中,因此如何准确定位非常关键。

    

过去,慈善公益事业是中国宗教的传统,慈善事业的兴起和中国的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宗教是慈善事业一个常青藤,慈善观念是中国宗教一个重要理论组成,慈善活动是宗教慈善观念外显化和社会化的,是宗教慈善理念的社会象征符号。我们最近几十年来,尤其30年来,我们大陆的佛教界相继成立了很多基金会、各种机构,比如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慈善功德会、慈善超市等等慈善形式,而港台地区的慈善—台湾慈济功德会、佛光山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也在积极践行佛教慈善事业,佛教这样,其他宗教也这样。

    

第二,中国当代中国宗教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慈善公益模式。近年来,宗教团体、宗教公益基金会,已经在慈善公益实践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慈悲救助的社会服务能力,包括仁爱慈善基金会在学诚大法师和林秘书长以及众多志愿者参与下,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步走出中国特色的宗教慈善服务模式。

    

我介绍一下南传佛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光之家”项目,南传佛教一般强调自我个人的修行,而不是很强调社会参与,这就是它跟大乘佛教之间的区别。但是近年来这个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南传佛教僧人甚至把从事慈善活动看作是自己的凡尘使命,他们开始有组织参与到禁毒、防艾滋病等等社会工作当中去,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进步了,首先他们在工作中采取多方合作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队伍建设,使之真正服务于社会,在慈善活动的内容安排上,心灵关怀、物质关怀并重,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他们开展各种培训班,发放各种材料。

    

这是一些活动,看艾滋病的患者等等。它的效果是什么呢?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教协会会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佛寺主持祜巴龙庄勐大长老认为,僧人就是用佛教的慈悲之心关怀被病痛折磨的人,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用佛教精神约束人们的行为,预防疾病。

    

目前西双版纳州大大小小八 百多所佛寺,信佛群众30多万人,百分之八九十参与到佛光之家的事业中来。

    

除了我们在常态下慈善活动之外,那么我们在灾难现场非常态、非秩序化的现场,我们佛教的慈善公益活动如何?现在越来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宗教应对体系,千百年来,宗教应对灾难已经形成了一个从观念到行动的运行体系,有很多成熟的行动方案和模式,但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一种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使人们从精神心理到日常生活重新秩序化。

    

秩序化第一个层面,就是从观念上对灾难做出解释,对非常态、突变的事件纳入对既有世界的认知框架中,虽然不同宗教对灾难进行不同的解释,但是有一个点是共同的,苦难是灾难的核心,第二就是心理干预,通过抚慰、调整心理,首先宗教应对的灾难体系表现为一种心理干预机制的建构,尤其表现在对个体的帮助方面,宗教应对的行为帮助人们整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慈善公益事业中的角色。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的中国,政府始终是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2009年以后,政府民政部门对慈善事业的宏观指导,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推动日趋凸显,慈善联合救助机制,将趋于完善。但是政府同时应该在慈善政策法规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政府的职责,应该积极培育社会公众参与到慈善事业中的意识和责任,鼓励更多的公益基金会和慈善团体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建设中,同时还应该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使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政府应该鼓励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当代中国慈善公益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在组织制度方面,宗教慈善组织不能建立独立的法人机制,现在的体制下,因此难以全面开展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第二,宗教慈善基金管理方法,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缺乏操作层面的制度保障。

    

第三,虽然宗教界创办了各种慈善超市、慈善基金会,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开始展示中国宗教界在基金探索的模式,但是和慈善家参与的慈善事业相比,宗教慈善事业发展还显不足,也没有完全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缺乏慈善公益事业的专业人才,这个同样也困扰着中国公益基金会和中国宗教公益慈善发展。

    

第五,如何和当代中国公益事业接轨,也是中国公益事业面临的问题,随着国际交往活动日益增多,我们符合以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去和国际救援、国际慈善活动接轨?这也是未来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慈善公益的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宗教公益慈善仍然是中国步入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宗教公益活动将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契机。第二,宗教慈善的专业化程度将得到有效的大力提升,第三,中国宗教慈善公益活动将会得到一个有机的整合,从各自分散性的慈善公益活动进而逐步发展为联合性、整体的性的一个宗教慈善公益活动,从而更好地有力展示中国宗教慈善活动的社会贡献力量。

    

我的结论是这样: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当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刚刚开始发展,对于中国政府和宗教来说,所有的问题既是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对于政府而言,宗教组织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慈善公益活动,可以为宗教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一种途径和思考,而对于中国宗教来说,这既是展示其社会高度动员社会资本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整合社会资源的一个平台。

    

因此,社会公益事业将成为当代中国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这也将是其进入国际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宗教将会形成中国特色的慈善公益模式,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公共领域重要的一个慈善活动主体。

    

我的汇报结束了,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