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翟雁:5.12赈灾志愿者的表现 问题及对策
2009年10月29日 作者:翟雁

各位尊敬的志愿者朋友们、NGO各方面的伙伴们,以及我们各方面的领导、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我叫翟雁来自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我想今天跟各位汇报的主题是关于灾后重建当中的志愿者,通过我们南都基金会支持的这样一个调研项目来探讨如何让灾后重建的这样一个社会充满生命之血。我特别害怕有这样的一个讲台阻碍我们和这么多朋友们的交流,所以我会站出来跟大家来分享。

 

UNDP署长马克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志愿者是我们健康社会的生命之血,这个就是在联合国将2001年决定为国际志愿者年的时候说的这句话,这句话确实也是影响了我的一生,也正是从听到这句话开始,我从2003年开始,致力于从事志愿服务的能力建设以及这个事业的机制建设的推动工作。所以才会有我们今天的这样一些内容。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我们惠泽人和这样的一个调研,它的背景。

 

二,我们在调研当中主要的发现,发现的核心的问题。

 

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所采取的一些的策略以及一些核心的建议。

 

所以如果说刚才吕朝先生主要是探讨关于NGO在孵化的这种非常科学体系的这样的一个理论化层面,那我这边跟大家汇报的可能更侧重于是在实践的、运行的这样的一个操作性的层面,来向大家汇报。

 

那第一个是想关于惠泽人和512的志愿服务的调研,我想从两个层面跟大家汇报一下。

 

一,关于惠泽人。

 

二,关于我们这次调研。

 

惠泽人是以志愿来促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机构,我们的主要目标对象就是关于志愿者和这些志愿者组织,那我们其实是希望通过这个志愿者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来使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区来受益,我们的使命是以志愿促发展,主要是通过能力建设来推动志愿服务的这种效益,从而使志愿服务能够促进这个社会价值的创新。

 

我们愿景是实现一个人人乐于志愿服务的,我们都说将来不管是我们在座的,我们全中国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一个志愿者,这就是我们的愿景,我们主要在最近这五年,我们核心致力于三个领域。

 

一,关于提高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效益的产出及能力的增加。

 

二,我们主要是进行一些实际操作的这样的机制和运作形式的探索。

 

三,政策的倡导和大环境的一些改善。

 

那在这个当中其实我们也是通过了三个这样的途径。

 

一,能力建设。

 

二,我们也开展一些社区的实践的志愿服务项目,所以惠泽人还仍然是一个项目主导型的这样一个民间组织。

 

三,我们是对公众和政府,以及相关的一些媒体来做倡导。

 

通过这三个途径,其实是希望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志愿服务事业的促进,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在512地震发生以后,从522号惠泽人响应南都的号召,我们参与512志愿者的赈灾的调研。那这样的一个调研实际上是从522号一直在3个月的期间,我们分多次去下到灾区进行实际的这样一些考察、访谈、问卷以及我们去观察等等的这样一些方式来开展的,回来以后就进行研讨还有报告的数据的分析。

 

那么这个调研的总目标,这样的一个调研实际上,其实我们是想来看一看,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调研,为真正的NGO参与,特别是志愿者来参与灾后重建,为这些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提供一些能力建设的依据以及相关的一些建议。同时我们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调研所开发的这样的一些,无论是案例、教材以及相关的一些建议,是促进灾后重建的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那在南都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实际上我们的调研也是分了三个层面来开展的。

 

首先,我们是以志愿者这样一个角色去切入进去,通过访问、调查,我们是一个动态追踪大量的志愿者,从而去看他所在的组织和组织的关系,以及这样的NGO在从事灾后重建当中,他们在和志愿者的这种互动的关系,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志愿者项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效果怎样,进而去看NGO组织它们所涉及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它们所身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政府关系,包括一些政策限制,还有社区的一些路径等等。所以我们是以志愿者为核心,分三个层面来开展的这个调研。

 

在这个调研当中我们有这样以下的一些主要的发现。

 

一,我们发现512这一次的大地震,事实上真的是中国志愿者的一个集结号,奥运志愿者如果说它也汇集了成百万、上千万的志愿者的加盟的话,那么这一次512地震,我们更觉得它是更自愿性、更自发性、更草根性,所以我们认为它是真正的中国的公民社会的一次总动员。

 

二,我们发现尽管有那么多的成千上百万的人想去做志愿者,想到一线去从事这样的一些直接的赈灾服务,参与灾后重建服务,但是事实上我们所访问到的组织,特别是相关的政府,包括团省委包括一些民政部相关的一些组织,发现真正能够参与到这种紧急救援以及灾后重建的志愿者的数量并不乐观,大约不到20%。所以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的大量的社会志愿精神被动员出来,但是可能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能够去行动,我们发现意愿和行动之间这个比例数并不是很高。

 

三,我们发现在灾后重建整个的社会市场当中,还存在着贫血,志愿者的数量还都存在着很多的挑战,还不够,以及志愿服务的基本绩效和志愿者的管理和志愿者本人的困惑,在这个当中我们发现非常非常多,因为详细的资料都有我们的调研报告,这里就不详细地说明了。

 

那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原因,就发现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一个志愿者的堰塞湖,使志愿者不能够去深入到一线从事发挥他们的这样一个热情和专业的技能?首先就是这样的一个堰塞湖,导致了社会的灾后重建社会的贫血,这些根本的原因除了他们缺少一些支持平台,本身缺少技能,缺少一些政策途径以及缺少大的环境的等等,我们发现很多的这种通路层面受到了层层的障碍,所以针对这样一个,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基本建议,我们觉得其实核心的问题是在于,就像人的身体的学业循环是一样的,如果说政府是心脏、是大动脉,那么整个社会的毛细血管网络,我们的志愿者的新鲜血液没法在这样的一个体系当中去有效地循环,更没有办法去进入到我们的末梢的组织当中去,没有办法深入到社会的基层,所以针对这种血液循环没有形成体系,我们提出来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成立志愿者中心网络,建立我们这个社会的毛细血管网络,真正地去使这些新鲜血液能够直接深入到社会的基层,那这样的一个志愿者中心,它事实上是相当于社会的血库,我们是希望,现在我们是在灾区,借助世行的二期发展项目,以及我们在北京借助一些的这个福特的资助的项目,正在做志愿者中心的这样的筹建的工作,这样的志愿者中心,其实我们是希望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核心是使我们的这个志愿者能够更加有效率和快乐地工作,进而使这个社会能够充满更多的新鲜血液,我们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提供平台支持、信息支持、能力建设支持以及政策倡导。我们的核心是要通过资源,就是志愿者和社区需求的这样一些匹配搭建这样的桥梁,使更多的志愿者,使更多的这样的志愿者中心相互能结成网络体系,进而从合作开发到机制的建设,以及真正去发挥每一个志愿者他的力量,实现志愿的价值,要实现这样的一个梦想。我们是希望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希望在座的各位有爱心的人士参与,从而才能实现以志愿去促发展。

 

谢谢各位。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