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不说空话且有效率的 「社会参与」,需要哪3种能力?
2019年01月25日 作者:褚士莹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我最近接受一个国际 NGO 的委托,规画一个长达一年的内部培训课程,使我开始认真思索,如果一个专业工作者有心走上「社会参与」的路线,除了每一个人本身的技术专业,比如医疗公卫、土木工程、晤谈咨询、组织倡议、媒体运作等,这些来自于社会各个面向、不同年龄、有着不同愿望的梦想家,还需要些什么才能连结起来,变成一群社会需要的参与者呢?



我回顾自己社会参与的学习历程,也检视自己不足的地方,最后决定,这个课程可以从 3 种能力上的培养开始。


接地气:理解不同处境造成的困境,避免不切实际的计划


第一种能力是「接地气」。


许多非营利组织工作者以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的姿态进入 NGO 领域,但是或许对自己以外的「他人」没有高度的好奇心,又或许因为生活经验较少,对于人的「境遇」所造成的困境,没有足够的理解,所以他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世界举重冠军,现在能够找到最好的工作竟是在北京的公共澡堂帮人搓背,也不知道一个翘家少女为什么愿意与买手机给她的男人陪睡。


图/Kira auf der Heide @ unsplash


在对于现实的人生困境理解不足的情况下,自然无法单纯用热情和想象,透过社会参与,设计出解决职业运动员生涯规划困境的有效方法。


要解决这种不接地气的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寻找(或是配对)合适的「业师」,透过成功与失败实际经验的分享,探讨计划针对特定群体(比如「国际宗教组织」、「职业运动员」、「身障街卖者」等)容易遇到的瓶颈,一一解决在设计、执行时容易犯的错误。


这些身经百战、符合条件的资深工作者,往往也因为自身做得好,而从第一线被推上管理职,但是这些资深工作者整天面对计算机荧幕跟报告,不再能够在田野中实际工作,像过去那样从志工开始,到在草根组织、医院、学校、国际组织打滚,很容易消磨对于社会参与工作的热情,所以可以让他们成为「业师」引导需要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分享他们在不同场域蹲点,长期和不同种族、国籍、性别、年龄、信仰的人一起共事的技巧,也会帮助这些资深工作者记得他们进入社会参与领域的初衷。


图/rawpixel @ unsplash


成为引导者:知道如何与他人协作、面对变化


第 2 种能力是成为「引导者」。


一个好的田野工作者,不见得知道如何「引导」或是「领导」,但是如果社会参与要从一个人可以做的实务(比如一对一的居家服务),提升到超过一个人可以带来影效果的影响力(比如说长照政策的改变),而非总是侷限在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就必须知道如何与人协作,成为一个团队的「引导者」(facilitator),而不一定是领导者。


非营利组织虽然一般缺乏这样的制度化训练,但为了能够顺利具备这种引导的能力,可以从商业的「领导力」(leadership)或是「教练」(coaching)课程得到类似的效果。


个人的工作经验,如何连结「社会参与」的要求,进而转变成为「引导者」,虽然跟商业场域需要的「领导者」不完全一样,需要转化,但专业工作者应该自己有足够能力可以探索。只要能够对「教练」(coach)与「教练专业」(coaching)有初步认识,同时理解非营利组织的「教练」所需要具备的「聆听」能力,或是学习所谓的「面对改变的领导力」(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就可以有效面对未来变化越来越快速、复杂度越来越高、界线也越来越模糊的工作环境。

所以与其说是学习如何「领导」,更正确的说法是即使面对未知的环境,也能「引导」组织前行的能力。


图/Severin Höin @ unsplash


计划设计力: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


第 3 种能力是「计划设计力」。


在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人,可以从自己的专业本位看见没有满足的需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那然后呢?除了抱怨、或是感到挫折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看见」是改变的第一步,但只有「行动」才能真正带来改变。我们有没有透过方案来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看见问题」跟「采取行动」之间,需要的是完整的「计划力」,也就是「方案设计」的能力。


每个组织面对一个计划,都会有「到底可不可行?」或是「预期成效是什么?」的质疑,要怎么做才会可行、有效,又符合组织的核心宗旨,同时有利于未来的长期发展方向?为了存活下来,或是为了能够多雇 2 个员工,所以花时间、人力去竞逐不完全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政府标案,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应该在申请计划补助、自筹基金、众筹群募当中选择哪一个?


图/Smart @ unsplash


这时候就需要有好的「计划力」,唯有一个有逻辑、有成效,并能产生长期影响力的方案,才能同时解决服务对象困境、满足社会需求,并且带动组织前进,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上述 3 个目标有一个不符合,就等于「无效」计划,而说自己牺牲了其中一个面向,还是能够「达到一些效果」,一定只是自我安慰的说法,不会是事实。


在台湾也有类似的训练课程,比如至善基金会执行长洪智杰在 NPOst 公益学院开设的「方案设计与成效评估」工作坊,专门集中训练在方案设计 3 大重点,包括「方案设计的黄金逻辑」、「如何展现可预期的成效」跟「练习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就是这种学习完善方案的技巧,培养「计划力」。


图/Med Badr Chemmaoui @ unsplash


实现有效的社会参与,3 大能力缺一不可


有效的社会参与,不一定需要在 NPO 才能实现,但是不能没有这 3 种专业能力。


在社会参与的道路上,有人想实现个人的理想、提出超强方案,有人想提升自己社福方案的设计能力,也有人是被指派要「生」出方案但不知所措,也有些人正在执行方案却不知怎么评估成效。


无论是哪一种,我相信一个能够充分接地气、把自己定位为引导者,而且能够站在一个高度设计良好方案,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也能够有机会贡献自己,成为开设专门训练这 3 种专业能力的课程,让更多想在社会参与领域发挥的专业工作者,找到自己人生的游乐场。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