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朱健刚:在不确定的变动年代笃定于未来!
2019年02月18日 作者:朱健刚

1月6日,由百名专家不记名投票选出的“《慈善蓝皮书》2018年中国十大慈善热点事件”在北京发布。


在发布会上,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健刚对选出的热点事件进行了述评。对于2018年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回顾,他用“反思”“适应”为关键词。


他说:“2018年总的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但是公益慈善界的反思,让我意识到过去的那个窗口开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新时代正在以某种出乎意料的方式闯进这个领域,使得这个领域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在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中。”


1550501605999251.png


朱健刚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以下为朱健刚教授的主要发言内容,经其审订:


1550501754523075.jpg


杨团老师委托我对“《慈善蓝皮书》2018年中国十大慈善热点事件”做一个述评。我就姑且抛砖引玉,后面听大家的金玉良言。


除了这十大热点事件(《慈善蓝皮书》2018年中国十大慈善热点事件详见下图),2018年中国公益慈善界还有很多事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我似乎感受得特别真切,2018年在我的眼中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1550501800826279.jpg

《慈善蓝皮书》2018年中国十大慈善热点事件,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回顾2018年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我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反思”。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开启了中国公益慈善的新纪元。而在2018年,对中国公益慈善十年来的发展与变革进行反思,则成为中国公益人的重要内容。


例如,由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主办的“纪念5·12十周年:铭记同行重生”研讨会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举行;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的“社会力量救灾论坛”在成都举办;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十周年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主题为“拾年——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在苏州举行;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在《慈善蓝皮书》出版十周年之际也组织评选了“2008-2018中国公益慈善十年十大热点事件”等等。


这些反思可以说对过去的十年有一个总结,我们看到巨大的转变,也看到这种转变的结束。


与此同时,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仍然继续受到质疑。例如,知名公益项目黑土麦田及其联合发起人兼首席执行官秦玥飞被内部出走的项目人员提出尖锐质疑;“冰花男孩”善款被政府统筹使用受到质疑;“同一天生日”发起方爱佑未来基金会被责令限期改正;癌症女童王凤雅离世引发爱心风波;免费午餐经审计后澄清质疑等等。这些质疑事件也都在引发着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反思。


我的第二个关键词是“适应”。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从政府、市场和社会都在进行适应。


在政府方面,“党建引领”成为新时代重要策略,这对未来政府有关慈善的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2018年1月10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詹成付强调,2018年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二是要引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持续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三是各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机关要实现从事前审核向事中事后监管、从单一化管理向立体化管理、从经验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转变。


2018年5月14日,民政部发布《关于在社会组织章程增加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民政部门须要求正在办理成立登记和已经登记的社会组织尽快按照通知有关要求,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写入章程。


在“党建引领”之外,中国社会组织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政府监管严控时代,主要表现包括政府对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回归。


2018年,民政部发布社会组织三大条例合而为一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引发热议,虽然这部条例至今仍未出台,但事实上各地民政部门正在按照它的精神展开工作。此外,政府对非法社会组织进行运动式的打击,仅在2018年2月,民政部就公布了三批250家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从2018年4月开始,公安部和民政部联合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河北武安民政局民建福利爱心村予以取缔,被誉为“爱心妈妈”的该村创办人李利娟被刑事拘留,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随着第二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公布,《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以及安徽、浙江、江西、陕西、广东、江苏、青海等地方制定政策法规以促进《慈善法》实施的进程在加速,从国家到地方正在建立起一套不断完善的依法监管体系。


不过,政府对社会组织改革的推进仍在沿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路线继续。


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推进社会组织改革,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克服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


社会方面也在适应,公益界的社会运动抬头、公益人回归社区、传统慈善文化逐渐复兴与多元话语的消长是主要特征。


2018年,有一股社会运动的思潮在公益界兴起,这将对公益界产生重要的世代更替影响。在性别友好机制建设大讨论之外,电影《我不是药神》反映突出社会问题和民间运动,得总理批示,成为社会力量推动政府公益加速、助力民间公益行动的典型。


公益人回归社区也比较明显。2018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非常明确地鼓励社区居民发起成立社区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现在看,各地都在贯彻落实中。其中,成都市发布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1+6+N”配套政策体系。社区基金会也在积极发展,很多地方的社区实验和社区营造非常有意思,原来倡导型组织的公益人多转向做社区建设,这也是一种被迫的适应方式。


还有,传统慈善文化开始复兴并被重视。以前公益界主要是公民慈善、公民社会的理念,现在出现了多元话语。计划慈善、国学慈善和公民慈善形成重要的三类话语。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发布了2018年中国慈善文化年度事件,第一次用慈善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公益慈善发展。


而市场方面,富人捐赠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18年第十五届中国慈善榜显示,无论是慈善家还是企业的捐赠额都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此外,据第十五年发布的《2018胡润慈善榜》统计,100名中国大陆最慷慨的慈善家总捐赠额比去年上升33%,达到218亿元;其中,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以75亿捐赠额成为中国首善。


但由于经济下行,慈善价值链也开始表现出脆弱性。东方园林股市暴跌,大家对何巧女180亿捐赠承诺是否能兑现表达了担心。还有由山西前首富、海鑫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兆会于2008年捐资5000万元创立的海仓慈善基金会,曾被视为中国家族基金会的代表,在2014年海鑫集团申请破产后,该基金会今年被注销。从这些信号中也能看到市场出现了一些挑战。


2018年,社会企业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推动。首先是政府开始强力的认证,成都市和北京市政府相继启动社会企业认证。同时,影响力投资开始落地,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改名为“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成立“禹禾基金”,支持社区企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和农信2018年完成了6亿元的C轮融资。


我们看到2018年社会领域有很多动作,社会社会组织的经济价值也被重新评估。2018年7月16日,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发布《社会组织经济规模(N-GDP)测算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规模”(NPO-GDP,简N-GDP)的概念,用以测度一定时期内法人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社会组织增加值总量约2789亿元,占当年GDP的0.37%。悲观地看,比例非常低;乐观地看,已经超过青海省的GDP了。


回顾2018年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我的关键词还有“教育”和“环境”。


慈善家们非常关心教育,这是长远才能看到效果的慈善,我称它为投资未来的慈善。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2018年10月20日,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研究型高校西湖大学在杭州成立,西湖教育基金会累计募款超35亿元人民币;马云基金会开展乡村寄宿学校计划试点;敦和基金会继续资助3000万用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慧育中国”项目,“慧育中国”是一个结合养育指导及营养干预的6·36个月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广东省国强基金会向清华大学捐赠22亿元,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高校最大的单笔校友捐赠;北京永真基金会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筹建了社会工作学院;广东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学院——岭南公益慈善学院也在2018年开始招生;等等。


环境议题资源也开始聚焦。2018年,在第四届东西方慈善论坛领袖峰会上,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联合基金;中国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在北京启动;菜鸟绿色联盟公益基金联合多家基金和中国主要快递公司共同发布“中国绿色物流研发资助计划”;“爱佑公益VC支持计划”采用联合资助模式,共同帮助有潜力的创变组织,先导基金4000万,针对环保、教育两个领域成立了2支基金,支持了4个机构;联合国环境署和微博在北京联合发起中国地球卫士青年奖;苹果公司宣布,在中国推出首个清洁能源基金,4个内投资3亿美金开发再生能源;自然之友起诉水电站建设威胁濒危绿孔雀生存境况的“绿孔雀公益诉讼案”正式开庭审理,这是全国首例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这些变化跟国家战略有关系,跟慈善家开始对环境议题进行战略思考也有重要关联。


1550502055647604.jpg

朱健刚教授在“《慈善蓝皮书》2018年中国十大慈善热点事件”发布会现场。


2018年总的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但是公益慈善界的反思,让我意识到过去的那个窗口开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新时代正在以某种出乎意料的方式闯进这个领域,使得这个领域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在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中。


公益慈善似乎还很难成为一个行业,而更类似一种碎片化的领域,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都在各自为战,都在里面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碎片化的现实让我们可能有些悲观,但是看到仍然有那么么多资金在投入,仍然有那么多的公益人在坚守,未来不容我们悲观。


我想,我们安静地行走,静看万物生春,在不确定的变动年代笃定于未来。


1550502198688986.jpg

1550502211681856.jpg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