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由中国基金会论坛主办、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承办的基金会开放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展开,约40名来自上海的基金会、企业、公众伙伴参加。
小伙伴们由公益新天地讲解员带领参观上海民政博物馆及上海公益新天地,接着倾听上海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志云进行分享。
以下是分享内容
其实联劝在2011年到2013年就举办过开放日,欢迎对联劝感兴趣的人来了解联劝的工作,但后来没再继续下去。恰好基金会发展论坛做基金会开放日,联劝正好借着这个机会重开联劝开放日。
关于联劝
联劝今年10岁,正在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为什么要叫“联劝”?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在注册之后就开始探索联合劝募的本土实践,所以这个名字就是我们业务模式的简称。
这么多年来,我们还是坚持在做联合劝募,而且强调“术业有专工”,“协作/合作的基础是各有特长和不同分工”。
关于月捐
关于月捐,我认为国内最早探索也算最为成功的基金会是“扶贫基金会”和“壹基金”,而“它基金”、“自然之友”是近期月捐探索比较成功的公益组织。
联劝的月捐是从去年开始尝试的。抛开资源不提,做好月捐非常关键的是要将筹款产品梳理清楚、做好捐赠人维护。
王志云秘书长分享现场
关于“一个鸡蛋的暴走”
坦白而言,“一个鸡蛋的暴走”做得好有一个原因是做的早。我们最初是用活动属性吸引人的,这个活动本身够独特,够虐,吸引了最初的一批支持者。
另外的因素是:
有一批核心的支持者
培养了一批劝募者,在线下活动里,劝募者比捐赠人更重要
积累了一些合作企业,企业并不只是赞助,而是通过企业发动企业员工参与
获得政府的支持,做大型的公众的活动,没有政府支持不可能做得起来
“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执行基本靠我们自己的筹款团队,每年都做得很辛苦,这么苦这么累为什么不外包给组织活动更专业的活动公司呢?
原因在于我们很清楚:公益是要建立人和人的连接。在局部我们还是希望有合作机构的,但活动整体的组织,我们还是希望坚持工作团队的深度参与。
很多人因为参加了一个鸡蛋的暴走,对联劝和联劝的团队产生了信任,从而可能从活动的参与者转化为联劝的志愿者、劝募者等核心支持者。
“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现场
Q&A交流
Q:联劝应该和企业基金会合作过,能不能分享一些企业基金会的特点?
A:企业基金会除了少部分,大部分还是可以视同为“企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合作,一般希望在品牌、影响力、与主营业务的结合和政府关系这几个方面能有收获。
Q:联劝有5000万筹款来自普通公众,你们是否有大额捐赠人,怎么进行捐赠人维护?
A:目前联劝的公众筹款基本上还是来自于普通公众,真正意义上的大额捐赠人还非常少,现在也还在探索过程中。
捐赠人维护的工作,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有成熟的经验;我们自己也还在学习过程中。在没有全职的捐赠人维护岗位之前,我们的捐赠人维护工作很佛系;现在有了一位全职的捐赠人维护同事,开始慢慢有点积累。
做捐赠人维护首先很重要的一点:要有数据,要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这些工作必须要有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有效开展;联劝是行业中比较少的愿意在信息系统进行大投入的基金会。
另外不同的捐赠人有不同的回馈诉求,有的希望可以持续提供给他丰富的公益参与机会;有的则希望保持较少的接触;所以要对自己的捐赠人比较熟悉和了解。一般我们会不定期地对捐赠人进行回访,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不同方式的接触了解不同捐赠人的需求。
Q:“一个鸡蛋的暴走”你们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A:近几年“一个鸡蛋的暴走”筹款上升不太明显,差不多稳定在1200-1400万,我们是否已经到了筹款瓶颈?是否还有其他的筹款触发方式?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另外“一个鸡蛋的暴走”在上海做了9年,是否应该突破地域局限复制到外地去,怎么复制?这是另外的挑战和问题。
Q:关于腾讯99公益日,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A:虽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适合参与99,也不是说机构的筹款就指望99,但我还是建议如果大家希望开始进行社会动员和筹款,那么有机会参与99公益日还是应该参与。一方面可以跟随行业节奏,感受和实践网络筹款,尽己所能,能筹多少是多少,从中锻炼包装筹款产品、社会动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次很好的资源置换的机会和资源置换的展示平台。
合影留念
打个小广告:
联劝已经开始了99公益日合作机构的招募,欢迎加入联劝,99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