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中国社会组织与国际联系的几点观察和建议
2017年12月16日 作者:阿克曼

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在成都川投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年会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后的首届公益盛会,也是基金会论坛的第九届年会。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基金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571家机构的918名嘉宾与会。其中,基金会197家,有近200名理事长和秘书长莅临现场。


以下为主题演讲环节,围绕“我”理解和实践的新价值新生态,墨卡托基金会中国特别代表阿克曼的演讲实录:


640.jpg


大家下午好!我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论坛。我谈一下中国社会组织和国际社会组织合作的意义。


中国正在不同领域积极发展和推进国际关系与合作,比如: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环境、文化等。绝大多数国际联系与合作处在国家层面,如政府与政府机构之间,教育与研究机构之间,文化交流机构之间等,此外,在国际机构以及商业层面的联系也比较多。

 

在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与国际社会组织联络与合作方面却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国家倾向于限制。例如新颁布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办法增加了中国社会组织与外国基金会合作的难度。

绝大多数中国的社会组织专注于中国内部问题,比如扶贫、教育公平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很多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资金问题,并不需要国际上的资金支持。


中国社会组织与国际社会组织合作的必要性在哪里?对机构本身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和用处?

 

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绝大多数中国社会组织还相对年轻。国外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欧美的社会组织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从它们身上中国社会组织既可以学到关于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以及机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学到组织目标战略发展以及政策倡导等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基金会是慈善基金会,意思是说,他们主要从事赈灾、扶贫、医疗、贫困教育等慈善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将驱缓,而其他一些领域将更多的需要社会组织的工作,例如:科技发展、社会发展模式、文化推广等。在现在的欧洲,绝大多数基金会正在解决社会性、科技、生态和文化的未来发展问题。在这些方面,中国的社会组织也可以从其他国家汲取经验。


中国社会组织与国际社会组织加强联系与合作,可以更好发挥双方的的潜力,提升双方的影响力。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个醒。据我们基金会的经验,在我们与中方合作伙伴合作的时候,感受到他们向外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们对这种对学习的渴望以及虚心的态度感到非常的欣喜。但是,请你们也要知道,我们以及其他外国合作伙伴也希望向你们学习。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可能不算长,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基金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如何发挥其相对国家、科研以及学术机构所具有的优势: 你们更清楚的知道这个社会缺少什么,你们更加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持有开放的态度,你们在有限的资源下做着高效率的工作,你们非常注重项目的效果。比起其他国际社会组织,你们更了解你们国家的情况,更加清楚你们的工作领域并且容易获得外国合作伙伴的信任。


因此,我希望你们不要只考虑在国际合作中你们能学习到什么,也要考虑你们可以提供什么。你们的国际合作伙伴也希望跟你们学习,从你们的知识以及经验中学习。请在寻找国际联系以及合作的时候也思考,我们能提供什么?在此我说的不只是资金。 


无可置疑,在社会组织领域的国际合作和跨文化对话并不容易。


从最初如何理解“公民社会“这个问题开始。在中国的公开讨论中不能使用这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偶然。即使我们说的是一个词,但在这个词下面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社会、法律和文化框架下,双方都很困难,去真正了解对方,为对方考虑。语言一直是一个问题。 双方存在着不同的期待值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对方在什么时间可以做到什么。因此,双方一定要为合作精心准备,不能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我们也不能让失败打击了信心。


最后,我想谈谈在社会组织领域的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一点: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世界必须学习,如何理解中国。但是,中国也要学习中国以外的世界。在这个方面,双方都做的不够。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联系是必要的,但因利益以及涉及问题的局限性,他们的作用非常有限。即使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也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和社会。


最重要,也是最有效促进双方理解的就是在公共社会领域的对话。社会组织是这场对话的承载者。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哪个中国基金会从事促进国际以及跨文化理解。为此我感到很遗憾。因此,我们很欢迎中国政府倡导的“人文对话”项目。估计这个项目会真正促进在公共社会领域的对话,而不只是在政治上展现软实力的工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