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为什么就算情怀和钱都有了,一些基金会还是做不好?
2017年12月25日 作者:杨名

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在成都川投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年会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后的首届公益盛会,也是基金会论坛的第九届年会。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基金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571家机构的918名嘉宾与会。其中,基金会197家,有近200名理事长和秘书长莅临现场。本文为MSC 咨询杨名的观察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企业基金会的人本位和商本位


说实话,能重回家乡参加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我非常的开心。因为在成都乃至西南地区很少有这样高标准、高视野的公益圈与基金会圈的盛会。离开公益圈许久,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来重新看看公益。虽然整个论坛我没有见到有以企业身份参与的,但却发现处处都有资源、人才、管理架构等企业元素的涉及。我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咨询师,可以把这种现象总结为两点,这也是企业建立基金会的目的:人本位和商本位


记得前段时间有位上市公司董事长找到我,说自己花了 2000 万在北京注册了一家全国性的基金会,用来解决中国人相互之间的信任问题。当时我特别好奇,问他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这件事,还坚定不移地投入一个亿的资金?他的眼里少了在商场上的凌厉,多了对理想的向往:我看过了太多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它导致我们无法买到安全的食品,无法享受到干净的空气,也无法更好地敞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家基金会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也相信未来的中国将会是一个充满信任的诚信社会。


这便是人本位,以个人对社会问题的感触出发,用理想做导向,通过情怀产生动力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这样的基金会和行为在中国有很多,陈光标、刘强东、马云等企业家都是在积累足够的财富资本之后,通过这种方式来面对社会问题的。



那何为商本位?


商本位就是指在根本上以企业发展、商业追求为导向的公益行为。这里我特别想通过 MSC 的客户,腾讯的案例来展开讲一讲。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基金会的先驱,也是中国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成立的公益基金会,以互联网核心能力推动公益事业的积极发展是它的公益使命。自从基金会成立以来,产出了 99 公益日、益行家、腾讯乐捐、月捐等等一系列的公益新尝试。



640-4.jpeg


大家应该都知道微信有记录步数的功能。腾讯益行家正是借助它,鼓励用户将每日行走步数转换成为公益基金,捐助公益项目。这一种不影响原本商业产品的公益元素嵌入,反而使得用户与微信之间的粘性增加;人人都能参与公益的低门槛,也激发了全民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而这背后正是因为很好地结合了腾讯互联网+的企业战略及其中国互联网连接器的定位。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反驳:腾讯这样的行为不应该算是公益,公益就应该不图回报、无私奉献。我相信有这样观点的人在中国绝不是少数,甚至公益圈内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在初入行时也都有这样的理解。


但随着时代的更替,也有很多人发现这样的理念和意识极大地限制了公益行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基金会越来越难接触到资金、人才、管理等非常优秀的那部分资源。


所以在 MSC,我们认为公益投入离不开商业社会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社会组织、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拘泥是人本位还是商本位,但却更加关注企业的行为是否在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其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是否更加高效、有用和可持续。这也就是我想分享的下一部分的内容,中国基金会乃至中国公益的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力量。


企业元素在基金会发展中的贡献


就如同我刚刚所说,中国基金会乃至中国公益的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力量。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企业资金、人才、组织管理是如何在自身基金、非自身基金会乃至整个公益行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


参与此次论坛的 197 家基金会中,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企业基金会:百度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安利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等;

官办背景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

民办及其他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等。


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企业级的基金会最容易理解,因为它们背后依靠的就是相应的企业,比如 BAT 互联网三巨头的基金会都是以企业的力量在推动国内公益行业发展。


其次是官办背景的基金会。虽然性质上有了政府元素,但深入分析这些基金会背后的资金来源,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企业的参与。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就有分别来自国企、央企、外资企业等巨额捐赠。


而在其他类型的基金会中,资金方面有企业身影的情况更是不计其数。比如可口可乐就与壹基金达成了长期合作,为壹基金的救灾网络和净水计划项目,带去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南都公益基金会也正因为有南都集团的长期支持,才树立了南都基金会在中国公益圈的领袖地位。


640-5.jpeg

可口可乐与壹基金联合发起「净水计划」项目


除了资金,企业也在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支持基金会的发展。


就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主论坛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胡广华秘书长提到: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在我们公司全员 KPI,我们找咨询师给我们咨询,做部门、岗位的绩效考核。


这些早就经过市场无数次验证的模式,运用在基金会上同样有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从 2013 年不到 3000 万的资金到今年的 2 亿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愈来愈多的商业人才开始在社会领域中寻找自我价值,基金会则是他们选择的主要方向。例如从麦肯锡出身的李一诺,作为商业领域的高端人才,转身进入公益,选择的就是盖茨基金会。并致力于教育创新领域,遵循企业级的运营和管理,通过一土学校为中国孩子带去结合了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


640-6.jpeg

一土学校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


对于基金会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除去了企业参与,我还在现场感受到了中国基金会自身发展的另一大趋势:产业细分。


如果把一个公益领域比作商业领域中的一个行业,则公益也一定会有和商业一样的从全产业到产业细分的发展,且中国的公益已经开始走在这条路上。例如有的基金会着眼于做枢纽型的供应商(产业上游),完成资源和资金的输入、整合和发放;有的定位在服务型的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的法律、财务、摄影、项目管理、招聘、筹款等服务(产业中游),有的则是执行类的社会组织(产业下游),直面社会问题,为受助群体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


当出现这样的产业细分,就意味必须要专业化。而基金会要想在其所在的领域中保持专业性和领先性,就势必代表着有完善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体系,所以就又回到了企业元素如何在基金会及公益行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讨论。


而通过这些在中国基金会论坛上感触,我通过自己可持续发展咨询师的视角,想要给出自己一些小小的解读:


泛指中国基金会。资金、组织管理、商业人才等方面是企业能够帮助基金会快速成长的部分。而具体的如何认知和实施,可以参考△企业与社会组织,是面对相同社会问题的不同呈现形态。


针对企业基金会。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确定基金会定位及战略的根本元素,而基金会的形态则是促进企业发展、获得社会认可和商业回报的良好措施。关于这点,虽然有了前面部分腾讯案例的铺垫,但我仍然希望能找另外的时间与大家继续交流。


最后,我还想再啰嗦一句的是基金会无论是什么形式,细分成什么产业,它在根本上还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而我因为经历过了纯公益与商业+公益的双重历练,看到了在商业逻辑中解决社会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有多么的非凡与不同,也就毫无疑问地更加愿意站在企业融入的角度下,和大家聊起了这些。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